新浪財經訊 8月23日上午,由新浪財經主辦、中國經濟50人論壇支持的“大國治理 突破難點”研討會在長白山召開。作為全球經濟大國,中國經濟正面臨新一輪改革,大國治理如何突破難點,成了與會專家熱議的話題。在會議上,多位專家對中國經濟的共識是要走市場經濟路線,將市場領域的改革交給市場,同時不斷縮小地方政府權力。在金融改革上,要健全完善市場機制,不能單靠貨幣政策工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令世界矚目。在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后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成為現階段最為關注的焦點。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新一屆政府不斷祭出改革大招,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中國治理似乎找到了新的改革思路。但是,當自上而下傳遞出一系列改革信號后,如何突破改革困境,成了學界熱議的話題。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發展是全球認可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一直堅持著韜光養晦的對外思路,當前應該加以調整。大國治理意味著未來中國的治理方式要改變。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得益于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在GDP世界第二的背后,人均GDP較世界平均水平仍然相差甚遠。中國經濟在新常態化的概念下,是否還應追求高增速呢?與會的各位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潛伏著巨大風險。特別是地方政府應該摒棄過往的政績GDP觀。
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提升經濟的效率和質量上來,不要一味追求GDP。如果GDP因此保持高速,那就很危險,中國經濟早晚崩盤。
在世界銀行[微博]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評估中,中國經濟僅僅排在98位,只比非洲國家略高。這一份世界銀行主導,普華永道評測的權威報告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難以理解。為何如此之差的營商環境,中國經濟還能取得較高增速?在他看來,中國地方政府權力過大,給了企業種種特惠制度,從而拔高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同樣,在白重恩看來,地方政府領導片面追求發展,以政績觀為導向,促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宋曉梧認為,如此得到了中國經濟考卷水分過大。“數據至少20%的水分,多說也有40%的水分。”
在會上,時代集團董事長王小蘭就抱怨既得利益集團干擾改革,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行政色彩過于濃厚。白重恩認為,中國經濟還是應該走市場化路線,縮小地方政府權力,在土地市場改革中,少一些政府角色,多一些市場競爭。
宋曉梧給出建議,必須取消地方激勵考核,公共服務均等化,應該以此重新確定中央和地方關系。基本公共服務不是一個地方的均等化,而是全國而言。地方收入好的可以把基本公共服務搞得更好,使二次分配加大一次分配的地區差距,這個問題解決了,要確定事權,相應調財權,然后再確定中央政府干什么。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中國經濟總是備受質疑,不斷傳出各種泡沫說。在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看來,中國經濟當前問題依然嚴峻,最大的泡沫不在房地產領域,而是金融行業。“企業負債率太高,杠桿率也高。如果不能解決融資難問題,就有可能因企業債而引發大的危機。”
他認為,這種風險來自于企業目前融資難和融資貴。出現問題的原因在于當前銀行業追求高額利潤,過高的融資利率和融資成本導致企業無法獲得低息貸款。而要解決目前融資難問題,不能單靠放松貨幣政策。這不是簡單的政策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制度性問題,是市場建設問題。解決的辦法除了貨幣政策根據水平需要作用調節外,更重要的是推進各種金融市場的建設。
“中國真要發展市場經濟,不發生一次金融危機,這是可不可能的事情。” 張承惠則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有所擔憂。在她看來,隱性的危機已經發生過,只不過用行政處理方式,用更高的成本,用更大的隱患,把過去的危機解決掉。
但張承惠認為,中國現在是金融大國,但遠遠還沒有成為金融強國。金融強國的標志是什么?就是要能夠引領國際資本的流向,能夠決定金融商品的定價權力,能在國際規則上有發言權話語權,這才是金融強國。現在看起來金融機構數量很多,規模也很大,其實大而不強。
她建議,中國金融改革的目標應該放在市場上。未來不是要以金融機構數量的多少,金融資產數量多少來衡量金融發展成就。而是要以中國的金融市場,是不是真正能建成一個有廣度、深度、彈性、有創造力的市場。(新浪財經 孟德思舊 發自長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