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緊盯異常交易 三年發出2800封工作函

上交所緊盯異常交易 三年發出2800封工作函
2023年11月21日 01:43 第一財經

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作者: 黃思瑜

  [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近三年,上交所緊盯異常交易發出各類工作函2800余封;嚴打違規減持,發出公開譴責19份,通報批評46份;對“蹭熱點”“炒概念”等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并緊盯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是否規范,相關信息披露是否充分。 ]

  [ 強監管財務造假,近三年滬市主板平均每年發出年報審核函件近200份,重點審核的公司占比從50%左右提高到接近76%。 ]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對資本市場發展提出更進一步要求。

  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下稱《意見》)。2020年11月,上交所發布《推動提高滬市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計劃》。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近三年,上交所緊盯異常交易發出各類工作函2800余封;嚴打違規減持,發出公開譴責19份,通報批評46份;對“蹭熱點”“炒概念”等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并緊盯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是否規范,相關信息披露是否充分。

  同時,針對資金占用、違規擔保、股份質押等突出問題,2021年以來,滬市累計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違規擔保1068億元,141家上市公司大股東解除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622億元;強監管財務造假,近三年滬市主板平均每年發出年報審核函件近200份,重點審核的公司占比從50%左右提高到接近76%。

  除了強監管之外,交易所也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工具“做優做強”。2021年以來,150家滬市公司披露重組159單,合計金額5561億元;滬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方案1079家次,科創板公司中,超六成推出過股權激勵計劃,其中九成公司選擇第二類限制性股票。

  違規減持、異常交易等遭強監管

  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意見》,明確提出,強化持續監管,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和發展環境,使上市公司運作規范性明顯提升,信息披露質量不斷改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整體質量顯著提高。

  為貫徹落實好《意見》和證監會工作部署,2020年11月份,上交所發布了《推動提高滬市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交易所開展工作的具體時間表、路線圖。

  “三年來,圍繞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服務實體經濟這條主線,上交所積極發揮一線監管功能,強化監管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懲處功能,綜合事中監管、事后問責多維度手段,從嚴整治市場亂象,抑制資金脫實就虛,引導公司專注主業。”上交所相關負責人稱。

  在日常監管中,上交所近三年發出各類工作函2800余封。一方面,聚焦異常現金資產交易,嚴防關聯方利用資產交易不當套取上市公司利益。另一方面,通過問詢,重點加強對“三高”、盲目跨界、規避重組上市、利益輸送類并購監管,以防止借助資本市場無序擴張和違法違規“造富”。

  大股東、董監高及特定股東等的減持行為往往是投資者價值判斷的重要信號。對此,違規減持尤其是繞道減持、惡意減持等違規行為成為上交所監管的一大重點,近三年共發出公開譴責19份,通報批評46份。

  比如,之前東方時尚我樂家居等公司控股股東存在違規減持行為,交易所對有關責任方進行了紀律處分,并督促股東盡早回購減持股份;此外,針對上市公司股東借道轉融通違規減持行為,交易所修訂發布自律監管指南,將相關情形全部納入規制范疇。

  “蹭熱點”“炒概念”刻意引導市場對公司信息披露誤讀,也成為市場和交易所的一大關注點。

  三年來,上交所對這類違規行為持高壓態勢,同時就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全面予以公司及董秘通報批評。比如,康惠制藥也通過e互動回復蹭上“減肥藥”概念,公司股價直接封單漲停,在監管督促下公司澄清其不具備相關藥品中間體的生產能力。公司及相關責任人也收到證監局的警示。

  募集資金投向一定程度代表了上市公司發展方向,相關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對投資者的決策影響重大。針對部分公司存在募集資金使用不規范的問題,如頻繁變更募投項目、未單獨使用專戶核算、資金占用、購買非保本類理財等,交易所予以嚴厲打擊,重點關注募集資金使用情況、項目達產水平,嚴限多元化和非主業投資,嚴格募集資金使用及管理過程中的審議披露要求等。

  監管高壓,著力“清欠解保”

  資金占用、違規擔保、股份質押等問題也曾一度被市場廣泛詬病。

  “三年來,監管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協同地方政府、主管機構等打出一套深挖線索、限期整改、政策咨詢、從嚴懲處的組合拳,近三年共發出通報批評78份,公開譴責39份。”上述負責人稱。

  據了解,2021年以來,滬市累計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違規擔保1068億元,141家上市公司大股東解除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622億元,滬市公司尚未解決的違規占用、擔保余額大幅下降。

  以海航控股為例,在多方推動下,該公司通過引入重整投資人,以債務轉移、債權債務相抵的方式解決了資金占用約380億元,以關聯方清償、股票清償等方式解決了違規擔保合計約396億元。

  同樣的,曾經備受關注的股票質押風險近年來也有所收斂。從滬市數據看,滬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質押比例超過80%的公司家數已由峰值下降超八成,待償還金額壓降近四成。

  對于資本市場深惡痛絕的財務造假,上交所將挖掘財務造假等違規線索,作為其信息披露監管的一大核心要務。以市場最為關注的年報審核為例,近三年來,滬市主板平均每年發出年報審核函件近200份,重點審核的公司占比從50%左右提高到接近76%。

  “一旦審核發現造假的線索和疑點,第一時間移送上報,統籌啟動下一步核查工作。”上述負責人稱,針對財務造假違規行為坐實的企業,近三年上交所共發出公開譴責17份,通報批評16份。近年來很多被立案調查的公司,交易所前期都有關注和問詢。

  加速出清“空殼企業”“害群之馬”

  退市是長期困擾資本市場的大事難事。為解決這一資本市場頑疾,2020年中央深改委作出決策部署,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

  改革以來,滬市已有40家左右公司遭強制退市,一批“空殼企業”“害群之馬”集中出清。

  其中,財務類退市是最主要的強制退市類型。在“營業收入+利潤”的組合類指標下,曾經的“不死鳥”無處遁形。2021年以來,滬市財務類退市公司達26家。*ST富控、*ST秋林、*ST工新等一批“故事多多”的公司,也得以集中出清。

  重大違法退市方面,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的*ST紫晶、*ST澤達,不僅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其控股股東、董事長等“首惡”也被公開認定終身不適合擔任董監高的頂格處理。相應的投資者保障措施加速落地,*ST紫晶先行賠付的10.86億元已給到投資者,*ST澤達特別代表人訴訟正在推進過程中。

  面值類退市也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過去三年,十余家公司面值退市,僅2023年就有8家公司面值退市。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2023年,上交所進一步前移監管關口,通過約談、問詢、現場檢查等監管方式,讓退市公司在年報披露前明確了退市預期,為投資者做出理性的選擇提供更全面和準確的參考。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1-29 中遠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
  • 11-24 錦江航運 601083 --
  • 11-22 機科股份 835579 8
  • 11-21 中機認檢 301508 16.82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